李定荣听着朱高煦的话语,满脸的苦涩。
“王爷,建设学院,完善教育体系臣是认同的,只是学院招收学生,还要朝廷补贴费用,朝廷恐怕无力承担。
如今朝廷虽然得到了大笔钱粮,但是各府、各县都要下拨钱粮安置百姓,处处都在支出,若是再增大开销,如今得到的钱粮,恐将也不够啊。”
李定荣能够理解朱高煦迫切想要改变的心,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根本没有这么多的钱支撑。
就单单是朱高煦所说的学院,能够将这些学院建立起来,并且配套相应的教书先生,都是一大笔支出了。
这些话他都没有和朱高煦说,不仅这些,包括教学还要产生的其他费用,教学用品,书籍、笔墨纸砚等等,哪一样不要钱?
朱高煦闻言却是摇头,显然不认可李定荣说的。
“你说的也对,但不是这样的,国库钱不够,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开源,而不是节流。
教育乃国之本,大汉能不能越发强大,与大汉的人才息息相关,教育之事,更是不可马虎大意。
我知道这样做朝廷的支出会更大,但这样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让大汉拥有更多的人才,大汉的疆域,不会只有现在这么些,将来会很大,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才行。
而且这样做,大汉百姓都会记得朝廷的好,谁不想十数年寒窗,然后科举入仕,逆天改命?
多支出一些银子,可以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,因为这事关天下人的大事,尤其是百姓对于入军也将会有更高的热情。
做一件事,不要只看重眼前的得失,不仅要看得到失去,更要看见能够得到什么。
至于朝廷钱财的来源,接下来大汉将大力发展商业,待会我们得商议制定出商税。
我们有着先进的手工艺品,纺织、器具、瓷器、茶叶、手工品等等,都是周边除大明之外无法比拟的,而大明如今禁海,并没有对外形成通商,这是我们的一个机会。
将商业发展起来了,通过商税的收取,朝廷的收入同样会增多,民间的百姓也会因此受益,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。
尤其是沿海之地,将港口利用起来,通过海路打通对外的贸易,每个沿海的城市设立贸易区,吸引南洋、东洋、西洋的商人到来,来大汉行商。
同时再将各个港口到汉京、清化之间,以及连接内陆的道路修建起来,到时大汉将会成为全世界最为繁华的集贸之地,世界商品全部都在大汉进行中转亦或者交易。
那时仅仅凭借商税,大汉的国库都不会差钱。
尤其是我们有着先进工艺的前提下,往外贩卖各类商品,更是能够让大汉大赚一笔,又何乐而不不为?”
教育的扶持,朱高煦是绝对要实行下去的,现在他必须要将基础做好,不然后面大汉的疆域一直扩大,人才不足的问题将会一直困扰着他。
眼下只要做好,顶多就是苦几年,后面逐渐都会好转。
而商业更是朱高煦要做的,刚才他说的那些,其实本应该是发生在大明身上的,可是大明的国策原因,如今他这里同样有着各种先进的工艺,正好将这个优势发展出来。
大明有禁海的资本,大汉可没有,两者的体量完全不同,要是他也禁海,大汉是真的难以发展起来。
只要商业发展起来了,外面的银子源源不断流入大汉之内,大汉只会越来越富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