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莹张嘴:【箭楼?】
福晋摇头:“那晚是朔月的前一天,黑得要命,除了提着灯笼巡逻的人,箭楼上的侍卫什么都看不见。直到耳房着了火,火光耀眼,他们才惊觉出了事。只是等他们发现的时候,巡逻的人也刚好到了附近,众人开始救火,他们也就没有再敲钟警示了。”
宋莹皱起眉头。
“但也不是一点儿异常都没有。箭楼的一个守卫说,那天晚上着火前,东耳房的灯光曾灭了一小会儿,后来又亮了。他观察了一会儿,没发现什么异样,就没再盯着看。”顿了顿,福晋继续说道:“还有便是,王爷找了刑部擅长断案的官员去长春馆看过了。那位官员断定,大火不是从耳房屋中央的桌子上着起来的,而是从窗边着起来的。”
“本该守夜的王嬷嬷被人哄骗出了长春馆,替她守夜的海嬷嬷刚好还喝醉了酒,起火的地点在窗边——这场火基本可以确定是人为了。王爷对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发生这种害人性命的事极为震怒,痛骂张保不顶用,罚他每月二十板子,直到明年小六的生辰为止。”
宋莹无语地抽抽嘴角:谢谢您嘞,小六不是很需要这份生辰礼。
【宫里怎么说?】
福晋停顿了一下,声音放低:“王爷找的刑部官员很可靠,对皇上报的是意外。”
宋莹点点头。
这场大火被定性为“意外”也好。
当年弘昀被翠果谋害一事闹得沸沸扬扬,如今府里若再发生一起“皇嗣被害”的事件,康熙难免会觉得是四阿哥和福晋治家不严,后宅女眷整日里明争暗斗,这才致使皇嗣受害。
这样对四阿哥争储夺位就太不利了。
当然,宋莹也相信四阿哥不会为了让自己身上没有“污点”,就故意粉饰太平。他让张保每月挨罚,而不是一次性杖责,便能说明,四阿哥是想让张保在私底下继续查明真相的。
然而宋莹也不会干坐在原地,擎等着四阿哥一人让真相大白。在知道这场火灾是针对自己的“人为”后,她也想要弄清楚究竟是何人所为。
宋莹思考事情,一向喜欢从最源头出发。
这次火灾,让她最为疑惑的点有两个:为什么这么做,以及,怎么做到的。
在清朝生活了二十多年,宋莹对这个时代的真实“宫斗”有着很深的了解。对比前面几个朝代那些明晃晃谋害人命的手段,清朝的宫斗水准完全可以说是“菜鸡互啄”。
得益于明确的“晋升”和“福利”制度,清朝的大部分后妃只需要安分守己地熬资历,就可以一步步地升上高位,完全不需要互相谋算、踩着别人的尸骨前行。
也因此,即便府里确实有那么几个格格、姑娘嫉妒宋莹,看她不顺眼,想要取而代之,但宋莹也不觉得她们会用出、能用出什么阴狠毒辣的手段。
所以,为什么会选择放火这么“粗暴”的手段呢?
诚然,放火确实有极大地可能致宋莹于死地,但火本身可不是什么好控制的杀器。
要知道,那晚的风但凡刮得再猛一些,火势蔓延地再快一些,整个王府说不定都会被烧没。
除非这放火之人是想要与王府所有人同归于尽,否则怎会不给自己留条后路,选择一个更保险的方式谋害宋莹?但若真的要同归于尽,他就该趁着当晚的混乱,多在几处点火,让人救之不及才对。只点了长春馆,明显针对的还是宋莹一个人。
第二,放火的人,到底是怎么做到的?
古代的夜晚,可与现代夜晚的灯火通明不同。半夜没有灯,只能靠月光和星光照明的情况下,基本就是伸手不见五指,什么也看不见。
那始作俑者到底是怎么抹黑去到了长春馆,在不引起箭楼守卫注意的情况下放火,然后再安然离去的?
甚至于,他很可能还去了花园,杀掉了王嬷嬷。
嗯?宋莹觉得自己的思路不太对。
王嬷嬷是怎么去的花园?她既没被箭楼的守卫看见,那就肯定没拿灯笼。
这些古人一个两个的,难道都会夜视不成?
还有便是,如果宋莹记得没错,朱砂曾说过海嬷嬷很能喝。但是福晋刚才给宋莹拿手比量的那个在火灾现场发现的酒坛并不大,以海嬷嬷的酒量,即便将酒全喝光也不至于喝醉。
所以放火的人,是如何让还没喝醉的海嬷嬷,毫无抵抗地、眼睁睁地看着火烧起来的?
下药了?
这个猜测可比夜视眼更扯了。
宫里府里私下弄药有多难,再没有比当初想弄点儿避孕药却不成的宋莹更清楚的了。
整件事就是一团乱麻,完全理不清。
但是宋莹心里很清楚,这事儿肯定没完。
因为她没死。
她不仅没死,还顺利生下了孩子,还是个男孩。
那个隐藏在幕后针对她的、想让她一尸两命的人没有达到目的,一定不会罢手。
但是这一次,四阿哥、福晋和宋莹心里都有了防备,那人再不可能用放火这种简单粗暴的法子了。
宋莹希望“大难不死必有后福”的谚语真的会应验,最好应验在抓住幕后黑手一事上。
她不希望此事一直悬而未决,不希望自己不得不怀揣着随时可能被人谋害的忐忑,度过日后的每一天。
作者有话说:
周五没有更新,周六早上8点正常更新~以及
弘历登基跟钮祜禄成为“幸福、嚣张、以欺压女主为乐”的太后,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?为啥评论区默认将他俩捆绑到一块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