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9章(2 / 2)

“送个信吧,让他们稍微避着些,近期也不要过来招了眼。”

“是!”

苏轼和王弗下了马车,这边的吴桥码头极大,靠着渭水,水边系着大大小小的舟船,横舟竖楫,人语相闻。已经是寒冷的十月了,还有许多壮汉赤膊袒腹,挑着一两百斤的担子,来往于码头集市之间,也有衣衫单薄的褐衣小童,提着硕大的竹篮,在市集中叫卖水梨、馒头、粗糙的饴糖等廉价物什,被人们推来搡去,使人见了都不忍。

王弗心下有些不舒服,苏轼也懂她,便牵着她找到了一家近水的茶棚,坐下来叫了两碗热气腾腾的姜蜜水,一边啜饮着,一边听着棚里棚外或坐或站的人们的谈话。

“赖大,今年冬天的粮食囤了多少了?够不够过冬?”

“嗨,你可别问了,明天的吃食还不知道去哪个旮旯找!我爹娘都生了重病,送信给小二,他又迟迟不回信,我只能把前些日子存下的粮食拖来卖了,你看,就这么几个钱。”赖大把怀里系着的钱袋翻开,给他的朋友看。

“小二在军营里,你的信就是送到了,说不定他也不在,跟着去打西夏人了。听说这两年边关的形势好,咱们连打了几场大胜仗,你就等着小二封侯拜相,接你们去东京过好日子吧!”

“唉,小二他也苦!我家就兄弟两个,征兵役的时候他代我去了,那年他才十五岁,还不到我肩膀高,瘦得猴子一般,听说军营里也没什么肉吃,也不知道他长高了些没有……”中年男人两眼通红,呆呆望着北方,感到眼泪忍不住了,就拿着手上油光发亮的布巾胡乱抹了两把。

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儿,有个货商过来找挑担的短工,赖大身边那人把他往外一推,大声说:“大官人,赖大吃苦耐劳,挑担本事好,你要他吧!”

货商见赖大生得壮实,人也憨厚,就点了头,赖大拍了拍朋友的肩膀,一言未发,将自己的家伙什扛在肩上,跟着货商去了。

“没想到北方的战事,也能波及到凤翔府的人,想来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家中也有不少征夫怨妇吧。”

“百姓何其无辜,只是,边疆不稳,何来凤翔府安定?只愿他们平安归来,一家团聚。”

“一家团聚还不够,朝廷对这些穷苦的老百姓,难道没有什么好的政策吗?”王弗看着大多数人身上单薄的衣物,又想起了她还没找到的棉花,还没研究出来的更高产的水稻。仅凭一人之力,她就算研究出了那些东西,也无法推广出去。

“十娘,你不是圣人,也有力不能及之事,何必如此内疚?我们只要做到我们能做到的,对百姓来说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”

“苏哥哥,你这签判,都能做些什么事啊?”

“我主管刑狱断案,只要犯人不是罪大恶极,都会酌情减刑,早日放他们归家,所以如今衙门积压的案件不多,才有时间出来。”

王弗沉默,不知道该说这种法律是好还是不好,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,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所以只要不是什么大罪,都不会判处死刑,一般都是刺刑、流放、发配。

宋朝的死刑条目虽然多达三百多种,却极少有人受判死刑,有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发达,社会和谐,犯罪率低的原因,也有朝廷主要对百姓教化安抚的原因,不希望人口因此减少。另外,宋朝的司法制度也十分先进,不仅程序繁琐,还有着“疑罪从无”、“多层重审制度”等现代司法思想,一个人要想被判为死罪,不光需要他自己认罪,还至少需要十几个司法者同意并签名,最后还有提刑司对案件进行审查,发现疑点即可重审,大名鼎鼎的宋慈就是提点刑狱,负责案件审核,他曾多次否定死刑判决,为嫌疑人沉冤

洗雪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包拯那种一判定生死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,当然,现在的包拯已经不是开封府尹了,他不久前升任谏议大夫、权且代理御史大夫,如今正在朝堂上尽职尽责地弹劾君王和大臣们,连张方平都无法幸免,在三司使任上因购买了土豪的财产,受到包拯弹劾,丢掉了三司使的位置。

苏轼要把牢房里的犯人都放出来也是不可能的,因为那些人确实有罪,王弗虽然觉得他这种做法有违她对法治社会的认知,却也不会说什么,因为在这个时代,确实就是那样的。

两人在集市上逛了一天,回到家中,七喜已经把阿弃哄睡了,听说他午睡起来还找过王弗一阵,遍寻不着,他就在水边哭了一阵。后来隔壁的小孩子在门前空地上踢球,他听见了动静,立马不哭了,跑出去看人家踢球,自己在一边摇旗呐喊,还把厨房里放着的所有糕点都拿出去分给了踢球的孩子,一下子荣升为“方圆几里最受欢迎的小孩子”。

王弗一听便笑了,这孩子,大概是在报复他们两个不负责任的父母,向他们“抛弃”儿子的行为,表达无声的抗议呢。

最新小说: 懋嫔宋氏的演艺人生 恶役救世主[克系西幻] 宋穿之东坡妻 内卷专治恋爱脑 穿成猫后大佬们争着养我 换装系统让我成为仙女 七十年代漂亮作精 诱哄反派从良[快穿] 绝色大美人躺赢香江豪门[七零] 宁记小饭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