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站在这里的皆是秦国重臣,个个都是精明之人,又岂会不懂察言观色。
嬴政并未放下军函,而是继续往下读。
待看完,他的神情愈加惊诧。
“攻破城池的将领,是都尉赵封,他立下了头功。”
“斩杀韩新任上将军曹义,又除掉韩相张平。”
“又是他!”
阅毕军函,嬴政面上亦浮现出一抹惊异之色。
自秦国对韩开战以来,出现在嬴政眼前的这个名字最多的,既非王翦,也非李腾,而是这军函中再度出现的赵封。
出身后勤军,调至主战营效力。
如今竟再显锋芒。
“看来,天佑我大秦,赐予孤如此勇猛之将。”嬴政心头一笑,心绪渐稳。
随后望向殿内群臣。
“上将军奏报,韩都已陷。”嬴政微微一笑,对群臣说道。
话音刚落。
大殿群臣齐齐一震,露出兴奋之色,随即朝嬴政跪拜:“臣等恭贺大王。”
“韩,诸国之中最为弱小。”
多年来我秦国不断侵蚀其国土,如今灭其国不足为奇。”
“韩都虽陷,但还有件事李腾未曾告知孤。”嬴政缓缓开口。
群臣脸色微变。
然而,尉缭立即上前,谨慎地询问道:“请问大王,莫非韩王有何异常?”
“你自个瞧瞧。”嬴政随手把军报递给赵高,赵高随即恭敬地捧给尉缭。
尉缭展开一看,先是冷静的表情中闪过一丝惊讶,随后看到最后,眉头微皱。
王绾与其他大臣的目光齐刷刷投向尉缭。
“大王。”
“即使韩王成功离开了韩都,他也绝无可能离开韩国本土。
如今韩都已经陷落,四周皆是我大秦精锐,就算有数万大军也难以突围,更别提仓皇逃窜的韩王。”
“只要李将军加强搜捕,必定能找到韩王。”尉缭郑重其事地说道。
“韩王既然选择逃亡,必然早有应对搜寻的计策。”
“倘若真让他逃脱,对我国而言必是隐患。
若让他逃至赵国,借其名义兴兵,那么我大秦夺取韩国领土便会面临动荡。”李斯神情凝重地说。
听到李斯的话,王绾等人脸色同样变得严峻。
“父亲。”
“韩王若逃,后果不堪设想。
孩儿有一计可献。”扶苏挺身而出,虽然年少,却显得十分自信。
“讲。”
嬴政瞥了这个长子一眼,眼中流露出几分期待。
如今扶苏已满十四岁,嬴政正在重点栽培他。
“孩儿认为,韩王逃走是因畏惧我大秦的惩罚,他或许以为父王擒获他后定会施加严刑。
要让韩王现身,只需父王下旨昭告天下,表明只要他归降便能蒙受恩泽,相信韩王必会出现。”扶苏诚挚地说道。
不曾想,他话音刚落。
嬴政原本期待的眼神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失望。
王绾神色一变,有些担忧。
“此事。”
“上将军当能妥善处理,无需孤多加催促,他会捉拿韩王。”
“尉卿,若有上将军的消息传来,你即刻奏报与孤。”嬴政并未理睬扶苏,而是转向尉缭说道。
“臣明白。”尉缭立刻领命。
但此时,见父王未采纳自己的建议,扶苏疑惑问道:“敢问父王,可是孩儿之策不妥?”
“若是普通的韩臣百官,给予优待尚且可行,但韩王乃一国之主。”
嬴政瞥了扶苏一眼,语气里透着几分教诲的味道开口道:“所谓招降的恩惠,在他心中能比得上那份深仇大恨吗?”话音刚落,扶苏的脸色微微变化,略作沉吟后便向嬴政深深一拜:“父王所言极是,儿臣已明悟。”嬴政轻轻点头,未再多言,只是淡淡道:“相邦。”“臣在。”王绾连忙应答。
"扶苏虽拜淳于越为师,然于政事尚有不足,还需您多加指点。”嬴政又转向王绾嘱咐道。
“请大王宽心。”王绾拱手答道,“教导太子本就是臣的分内之事,臣必竭尽全力,助太子早辅大王。”嬴政又唤尉缭:“军报想必你也看过。”“是。”尉缭点头,“破韩之功,赵封居首,斩杀韩新任上将与相国。”
“你觉得该怎样封赏?”嬴政看向尉缭问。
"破城首功,都尉及以上官员可升一级,爵位进两级。
不过……”尉缭恭敬答道。
"不过什么?”嬴政目光如炬地看着他。
"臣以为,待韩国完全平定后再行赏赐更为妥当。”尉缭微笑道。
"赵封?”李斯饶有兴致地插话,“那个从后勤转调至战营的赵封?”众人听罢,都将目光投向尉缭。
若换了其他将领,或许不会引起太多注意,但赵封不同。
当日朝堂之上,一名后勤出身的士卒竟斩杀韩上将军,此事令人印象深刻。
如今,赵封的名字已在朝堂广为人知。
"没错,正是此人。”尉缭笑道。
"赵封竟能有这般本事,竟夺得头功?”李斯依然不信。
"军报有据,经过核查无误,绝无虚假。”尉缭笑着解释。
他对自己掌控的军功制度颇为自信,战事一起,他会安排专人记录战功,并由中军司马复核。